百度地图API自定义地图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家谈 » 精子生殖学术讨论

胞宫的概念及名称衍变

2023-03-24 09:42:33 点击数:

胞宫,指女性内生殖器官,与西医学的“子宫”一词相近。
胞宫在2000多年前成书的《黄帝内经》中,被称之为“女子胞”。《素问·五脏别论》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其在《灵枢·五色》中名为“子处”,曰:“面王以下者,膀胱子处也……女子在于面王,为膀胱子处之病,散为痛,抟为聚,方员左右,各如其色形。”又被概指为“胞中”,《灵枢·水胀》和《灵枢·五音五味》中均有相关记载。
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在“紫石英”条下,首见“子宫”一词,谓该药“味甘温。主心腹咳逆,邪气,补不足,女子风寒在子宫,绝孕十年无子”。而在《神农本草经》“槐实”条下,出现“子藏”之称,曰槐实“味苦寒。主五内邪气热,止涎唾,补绝伤,五痔火疮,妇人乳瘕,子藏急痛”。故后世亦称胞宫为“子藏”。
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论及“热入血室”,系代指胞宫。历代医家有不同解释,明代张介宾在《类经附翼》中云: “故子宫者,医家以冲任之脉盛于此,则月事以时下,故名之曰血室。”宋代陈自明、近代陆渊雷亦宗此说。现代中医妇科学泰斗罗元恺先生1984年在其点注张介宾《妇人规》时认为:“血室即指子宫之说,较为允当。”但此处之子宫,并非西医妇科学解剖意义上的子宫,其广义概念更接近于“胞宫”。
此外,唐代《备急千金要方·妇人方》称胞宫为“儿生处”;北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圣济总录》称胞宫为“血脏”“胎脏”“宫脏”;清代《医宗金鉴》“转胞条”称胞宫为“血胞”。 胞宫作为专有名词出现较晚。北宋朱肱《类证活人书》云: “热入胞宫,寒热如疟。”南宋齐仲甫《女科百问》、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以及元代罗天益《卫生宝鉴·妇人门》均引用该名称。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的《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以及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均主张以“胞宫”作为女性生殖器官的正名,并描述其病理病证。
《灵枢·水胀》记载:  “石瘕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气不得通……”《类经》注释曰:“子门,系子宫之门也。”即西医解剖学暴露于阴道部分的子宫颈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