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地图API自定义地图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精子库新闻

关于排卵

2023-05-03 11:04:47 点击数:

卵细胞和它周围的卵冠丘结构合称为卵冠丘复合体(oocyte corona cumulus complex,OCCC)一起从卵巢排出的过程称排卵(ovulation)。OCCC包含了卵细胞、透明带、放射冠及小部分卵丘内的颗粒细胞,简称为卵子(egg)。排卵前,颗粒细胞分泌的抑制素减少,同时形成雌激素高峰对下丘脑产生正反馈作用,促使下丘脑大量释放GnRH,刺激垂体释放促性腺激素(gonadotropin,Gn),出现LH/FSH峰。LH峰是即将发生排卵的可靠指标,使卵母细胞重新启动减数分裂进程,直至完成第一次减数分裂,排出第一极体,初级卵母细胞成熟为次级卵母细胞。在LH峰作用下排卵前卵泡黄素化,产生少量孕酮。LH/FSH排卵峰与孕酮协同作用,激活卵泡液内蛋白溶酶活性,溶解卵泡壁隆起的尖端部分的胶原,形成一小孔,卵子由此排出,称为排卵孔(stigma)。排卵前卵泡液中前列腺素显著增加,排卵时达高峰。前列腺素可促进卵泡壁释放蛋白溶酶,并促使卵巢内平滑肌收缩,有助于排卵。正常情况下排卵多发生于下次月经来潮前14天左右,卵子可由两侧卵巢交替排出,也可由一侧卵巢连续排出。卵子排出后,经输卵管伞部捡拾、输卵管壁蠕动以及输卵管黏膜纤毛活动等协同作用进入输卵管,在输卵管壶腹部与峡部连接处等待受精,受精过程中完成第二次减数分裂,释放出第二极体。

三、黄体形成及退化

排卵时卵子随卵泡液流出,排卵后卵泡腔内压力下降,卵泡壁塌陷,形成许多皱襞,卵泡壁的卵泡颗粒细胞和卵泡内膜细胞向内侵入并黄素化,周围有结缔组织的卵泡外膜包围,共同形成黄体(corpus luteum)。排卵后的卵泡颗粒细胞和卵泡内膜细胞在LH峰的作用下进一步黄素化,分别形成颗粒黄体细胞及卵泡膜黄体细胞。黄体细胞的直径由原来的12~14μm增大到35~50μm。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作用下颗粒细胞血管化,孕酮由此进入到体循环中。排卵后7~8天,即相当于月经周期第22天左右,黄体体积和功能均达到最高峰,直径约1~2cm,外观呈黄色。正常黄体功能的建立需要正常发育的排卵前卵泡形成以及FSH刺激和一定水平的持续性LH的作用。

若卵母细胞未受精,黄体在排卵后9~10天开始退化,其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其分泌的雌-孕激素反馈性抑制垂体LH释放而导致黄体退化。黄体退化时黄体细胞逐渐萎缩变小,周围的结缔组织及成纤维细胞侵入黄体,逐渐由结缔组织所代替,组织纤维化,外观色白称为白体(corpus albicans)。正常排卵周期黄体功能限于14天,黄体衰退由于雌孕激素的下降致子宫内膜脱落月经来潮,卵巢中又有新的卵泡发育,开始新的周期。

1.卵泡外膜

为致密的卵巢间质组织,与卵巢间质无明显界限。

2.卵泡内膜

从卵巢皮质层间质细胞衍化而来,含丰富的血管,细胞呈多边形,较颗粒细胞大。

3.颗粒细胞

分布在卵泡周围,腔细胞呈立方形,细胞间无血管存在,营养来自外围的卵泡内膜,在颗粒细胞层和卵泡内膜层间有一基底膜。

4.卵泡腔

腔内充满大量清澈的卵泡液,卵泡液中含有雌激素、孕激素等。

5.卵丘

由于卵泡腔的扩大,卵母细胞周围的颗粒细胞被挤到卵泡一侧,呈丘状突出于卵泡腔,卵细胞深藏其中,形成卵丘(cumulus oophorus)。

6.放射冠

直接围绕卵细胞的一层呈放射状排列的颗粒细胞。

7.透明带

在放射冠与卵细胞之间的一层很薄的透明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