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地图API自定义地图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生理知识分享

什么是输卵管性不孕?-福建人类精子库官网

2023-04-06 15:16:51 点击数:
【输卵管性不孕的概述】

输卵管性不孕是指因输卵管不通而使卵不能出,精不能入,精卵不得交合而致不孕。中医无此病名,可归于中医学“无子” “断绪”“癥瘕”“带下”等范畴。

输卵管性不孕多因管腔粘连而导致机械性阻塞,或因盆腔粘连导致迂曲,或影响输卵管的蠕动功能和伞端的拾卵功能,使卵子无法与精子会合所致。输卵管因素引起的不孕症占女性不孕的1/3。临床多见于慢性输卵管炎导致输卵管阻塞、输卵管结核、子宫内膜异位症或盆腔手术后输卵管粘连,以及输卵管发育不全等。

【输卵管性不孕的病因病机】

1.气滞血瘀

因七情内伤,肝气不疏,气机郁结,气滞则血行不畅,以致瘀阻脉络而不孕。

2.寒湿凝滞

素体阳虚,寒从内生,阳气不运,脏腑功能不振;或外寒入侵,寒客胞中,血为寒凝;或脾虚运化失职,水湿潴留,寒湿凝滞,脉络受阻而不孕。

3.湿热瘀阻

感受湿热之邪,或肝火炽盛,血内蕴热,久而蕴结成瘀,湿热瘀阻,脉络闭塞不通而不孕。

4.气虚血瘀

素体虚弱,或正气内伤,外邪侵袭,留注于冲任,与冲任气血相搏结,血行不畅,瘀血停聚;或久病不愈,瘀血内结,日久耗伤,正气亏乏,致气虚血瘀,脉络阻止而不孕。

5.肾虚血瘀

先天禀赋不足,或房事不节,命门火衰,或经期摄生不慎,感受风寒,寒邪入里,损伤肾阳,冲任失于温煦,胞脉虚寒,寒则血凝,结于胞宫胞脉,而发为本病。

【输卵管性不孕的诊断】

1.病史

可有盆腔炎、结核病史,或有人工流产术、清宫术等宫腔操作史,或有痛经。

2.临床表现

可有下腹疼痛,或腰骶疼痛,或肛门坠胀痛,在经行前后、劳累或性交后加重。或有带下异常、月经不调、痛经等。也有少数患者除不孕外,并无症状。

3.妇科检查

部分患者有子宫抬举痛、摇摆痛;子宫固定,或有压痛;附件可增粗、增厚,或有包块,并有压痛;或子宫直肠陷窝及宫骶韧带触及痛性结节。

4.辅助检查

子宫输卵管造影或腹腔镜下输卵管通液检查,显示输卵管阻塞,或通而不畅,或迂曲、积液等。

【鉴别诊断】

主要与排卵障碍性不孕相鉴别,具体见相关章节。

【治疗】
(一)辨证论治

1.气滞血瘀证

辨证要点:原发或继发不孕,输卵管不通或通而不畅。月经先后不定期,经行不畅,经色紫黯,夹有血块,经前少腹及乳房胀痛,心烦易怒,平时下腹隐坠或刺痛。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苔薄白,脉弦细。妇科检查双侧附件增厚或压痛,阴道后穹窿及骶骨韧带可查及触痛性结节。

治法:理气活血,化瘀通络。

方药: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

生地、赤芍、当归、川芎、桃仁、红花、枳壳、柴胡、甘草、桔梗、川牛膝。

中成药:血府逐瘀口服液,每次1支,每日3次。

2.寒湿凝滞证

辨证要点:输卵管不通或通而不畅。月经后期、量少、色黯有血块,带下清冷,形寒肢冷,少腹冷痛,喜温喜按,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细或沉滑。妇科检查一般无其他异常发现。

治法:散寒除湿,活血通络。

方药:温经汤(《金匮要略》)加减。

吴茱萸、当归、川芎、桂枝、茯苓、牡丹皮、赤芍、桃仁、川牛膝、肉桂、麦冬等。

3.湿热瘀阻证

辨证要点:输卵管不通或通而不畅。月经先期、量多、质黏稠、色鲜红或紫红、夹有血块,带下色黄,少腹疼痛拒按,面红身热,口苦咽干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舌质红,苔薄黄或黄腻,脉滑数。妇科检查可见子宫稍大,有压痛,双侧附件或有增厚及压痛。

治法:清热利湿,散瘀通络。

方药:易黄汤(《傅青主女科》)加减。

红藤、黄柏、炒白果、败酱草、薏苡仁、苍术、牡丹皮、柴胡、炮山甲、三棱、莪术、制没药、当归。

中成药:①清浊祛毒丸,每次6g,每日3次,口服;②金鸡胶囊,每次4粒,每日3次,口服。

4.气虚血瘀证

辨证要点:下腹部疼痛结块,痛连腰骶,缠绵日久,经期加重,经血量多有块,带下量多,神疲乏力,食少纳呆;舌体黯红,有瘀点瘀斑,苔白,脉弦涩无力。

治法:益气健脾,化瘀通络。

方药:桂枝茯苓丸(《金匮要略》)加减。

桂枝、茯苓、炒桃仁、牡丹皮、赤芍、生黄芪、人参、白术、山药、三棱、莪术、鸡内金、水蛭。

中成药:桂枝茯苓胶囊,每次4粒,每日3次,口服。

5.肾虚血瘀证

辨证要点:小腹冷感,少腹隐痛,腰腿酸痛,带下量多,质稀如水,头晕耳鸣,畏寒肢冷,小便频数清长,夜尿多,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

治法:补肾助阳,活血化瘀。

方药:右归丸(《景岳全书》)加减。

菟丝子、鹿角胶、枸杞子、杜仲、续断、香附、当归、巴戟天、三棱、莪术、水蛭、昆布。

中成药:①右归胶囊,每次4粒,每日3次,口服;②桂枝茯苓胶囊,每次4粒,每日3次,口服。两种药物同时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