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不用慌-福建省人类精子库
2023-04-07 14:51:18 点击数:【什么是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腔以外的身体其他部位,并且生长、浸润、反复出血,或者引起疼痛、不孕以及结节包块等。异位内膜可侵犯全身任何部位,但绝大多数位于盆腔内,因此通常称作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本病多发于25~45岁,是常见的一种妇科病和难治性疾病。根据其临床症状,中医一般将其归属于“痛经”“癥瘕”“不孕”“月经不调”等范畴。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因病机】
本病的基本病机为瘀血内结,迫血妄行。而导致瘀血的原因有很多,一般不外乎气滞、寒凝、热迫等。瘀血阻滞胞络胞脉,致使冲任血脉不通,不通则痛,故伴随痛经的症状;瘀血内聚,阻遏气机,故有经行发热之症;瘀血与痰浊互结,日久成癥瘕,癥瘕使胞络胞脉粘连,从而出现不孕之症;如果影响了冲任二脉的功能,则会出现月经不调之症。总之,胞脉瘀阻是其基本病机,所涉脏腑以肝、肾、脾为主,主要病理因素为瘀血。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
1.病史
有继发性、渐进性痛经史,月经愆期,不孕以及性交痛等。
2.症状
不同部位的子宫内膜异位引起的症状不同,如异位病灶位于泌尿系统,常表现出经期尿频、尿痛、尿急并可见血尿等症状;如病灶位于腹部,则会出现经期腹部瘢痕疼痛,并可在瘢痕深处触及包块,经后期疼痛渐减等。
3.妇科检查
子宫是否存在后倾、固定,子宫后壁下段、骶骨韧带等是否可触及质硬的触痛结节;双侧附件是否可扪及囊性偏实包块。
4.辅助检查
(1)腹腔镜检查:
是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最准确的方法。看到典型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即可确诊。
(2)实验室检查:
血清CA125,抗子宫内膜抗体(EMAB)检测有助于该病的诊断,但无特异性。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鉴别诊断】
1.子宫腺肌病
二者均出现痛经,但子宫腺肌病的痛经以下腹正中疼痛剧烈,并伴随子宫均匀性增大,质硬。该病可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并存。此外,子宫腺肌病的疼痛在行经期间,或经行期甚至月经停止后的一段时间,而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多发生在经前1~2日和行经初期。
2.盆腔炎性包块
一般有盆腔感染史,该病疼痛无明显周期,非经期亦可出现疼痛,抗炎治疗有效。
3.卵巢恶性肿瘤
早期无明显症状,疼痛持续不绝,与月经周期无关联,有腹胀、腹水等严重症状,病情发展迅速。必要时腹腔镜或剖腹探查可鉴别。
【如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
本病的病机为瘀血内结,迫血妄行,总以活血化瘀为主。但根据病情随月经周期出现规律性变化,采用“分期论治”之法,经期以“活血祛瘀,理气止痛”为主,以达“急则治其标”;在经前期以“调气活血化瘀”为治疗大法,以治其本。
(一)辨证论治
1.肾虚瘀结证
辨证要点:经血量多少不定,血色紫黯,有血块,小腹坠痛,疼痛剧烈,腰膝酸软,腹冷,大便溏泄,面色无华,四肢怕冷,舌质紫,边有瘀点,苔薄白,脉沉细。
治法:益肾助阳,祛瘀止痛。
方药:助阳消癥汤(名老中医夏桂成经验方)加减。
丹参、川断、赤芍、杜仲、紫石英、广木香、延胡索、五灵脂、生山楂、肉桂(后下)、石打穿。
2.气滞血瘀证
辨证要点:胸闷烦躁,精神抑郁,经前乳房胀痛,经行少腹胀痛加剧,经血紫红,有血块,脉弦细或弦。
治法:疏肝行气,活血祛瘀。
方药: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
小茴香、干姜、延胡索、没药、当归、川芎、官桂、赤芍、蒲黄、五灵脂。
中成药:血府逐瘀胶囊,每次4粒,每日3次,口服。
3.寒凝血瘀证
辨证要点:经行之前或经行之时伴小腹坠胀冷痛,拒按,得热则减,月经量少,经行不畅,伴有血块,血色黯,面青白,舌黯,苔白,脉沉紧。
治法:温经散寒,祛瘀止痛。
方药:温经汤(《金匮要略》)加减。
吴茱萸、当归、赤芍、川芎、人参、桂枝、阿胶、牡丹皮、生姜、半夏、麦冬、甘草、延胡索。
中成药:①桂枝茯苓胶囊,每次4粒,每日3次,口服;②艾附暖宫丸,每次6g,每日3次,口服。
4.热灼血瘀证
辨证要点:经行时自觉发热或体温升高,少腹灼痛,得热则剧;经行不畅,伴有血块,色紫红,质黏稠;口苦咽干,大便秘结;舌质红,瘀斑明显,苔薄黄,脉弦。
治法:清热和营,化瘀止痛。
方药:清热调血汤(《古今医鉴》)加减。
牡丹皮、黄连、生地、当归、白芍、川芎、红花、桃仁、莪术、香附、延胡索、薏苡仁、败酱草、红藤。
5.气虚血瘀证
辨证要点:平素气虚,形体消瘦,经行前后期小腹疼痛,伴肛门坠胀,面色少华,神疲气短;月经量多或少,血色偏淡或正常,伴有少许血块,苔薄白,脉细涩。
治法:益气健脾,活血化瘀。
方药:理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加减。
黄芪、党参、白术、山药、天花粉、知母、三棱、莪术、鸡内金。
- 上一篇:关于的中医外治方法有哪些-福建精子库
- 下一篇:中医有哪些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