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地图API自定义地图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生理知识分享

中医有哪些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方法

2023-04-07 14:52:55 点击数:
(二)中医外治

 

1.中药灌肠

 

 

三棱15g,莪术15g,蒲黄15g,五灵脂10g,延胡索15g,血竭10g,赤芍15g。加水1000ml浓煎成100ml,保留灌肠,每日1次,3个月1个疗程,经期停用。用于各证型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实用中医妇科学》)

 

 

2.敷贴法

 

 

当归、土鳖虫、三七、沉香各等份,麝香少许,黄酒适量。

 

 

用法:上四味共研细末,黄酒调糊,加入麝香适量,用消毒棉球裹药适量,贴敷于阴道后穹窿结节处,24小时,隔日1次,经期停用,一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

 

 

功效:活血化瘀,行气止痛。适用于各种子宫内膜异位症。

 

 

3.敷脐法

 

 

肉桂10g,吴茱萸10g,细辛10g,延胡索10g,乳香10g。

 

 

用法:上药共研极细末,于月经来潮前3天,用药粉2~3g,置于阳和膏中涂匀,贴敷脐部。2天换药1次,经净3天后停用,连续3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

 

 

功效:温经散寒,化瘀止痛。适用于寒凝血瘀以及气滞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

 

(三)针灸治疗

 

取关元、中极、合谷、三阴交等穴位,气滞血瘀者,经前用泻法;寒凝者,用艾灸。

 

(四)饮食疗法

 

1.莲子僵蚕汤

 

 

莲子100g,僵蚕100g,白木耳10g,冰糖适量。

 

 

莲子、僵蚕洗净,白木耳洗净后用温开水泡6小时。将以上原料放入煲内,加水适量,猛火煲开后用小火炖3小时,莲子熟烂即可食用。

 

 

功用:温经散结,活血化瘀。适用于寒凝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

 

 

2.丝瓜红糖汤

 

 

老丝瓜250g,红糖适量。

 

 

丝瓜洗净切碎,水煎汤,加红糖适量,热服。

 

 

功用:清热、祛湿、化瘀。适用于瘀热互结型子宫内膜异位症。

【名家经验】

 

1.罗元恺经验

 

 

罗元恺通过长期临床研究认为,气滞血瘀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重要病机,并研制了以益母草、土鳖虫、桃仁、蒲黄、五灵脂等为主要成分的罗氏内异方口服液,效果显著。

 

 

2.朱南孙经验

 

 

朱南孙根据妇女以血为本,以气为用,脏腑功能完备,血海充盈由满而溢,胞脉的满溢和胞宫的藏泻有度,而形成和维持正常月经的中医理论,认为经血属“离经之血”,经血排出以通顺、畅行为贵。提出“离经之血”逆行,留聚下焦,瘀滞日久,脉道不通,瘀积成癥是形成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理基础。认为其主要病机为冲任气滞,胞脉瘀阻。医治该病应以活血化瘀、行气散结为主要法则。将本病分为3个类型,即气滞血瘀型、血热互结型、邪恋正虚型。临证运用“加味没竭汤”加减治疗,常获良效。方药:生蒲黄(包)24g,炒五灵脂(包)15g,三棱12g,莪术12g,炙乳香、没药各3g,生山楂12g,青皮6g,血竭粉2g(冲服)。炙乳没、蒲黄、血竭粉、五灵脂、三棱、莪术为活血化瘀之要药,佐以山楂、青皮行滞散结,有行气活血、通滞化瘀之意。该方特点在于行气与活血兼顾,从而使气机调畅,瘀血得除,新血自生,癥瘕消失。

 

 

3.夏桂成经验

 

 

夏桂成认为,血瘀虽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主要证型,但血瘀之所以形成发展,又与肾、肝、脾、胃及心神功能失调有关,尤以肾阴阳失调为主。临证中将活血化瘀法与益气补阳、疏肝宁心等法结合运用,才能取得良好效果。提出肾阳不足是本,血瘀凝结是标,运用补肾助阳的方法,首选毓麟珠、右归丸、定坤丹及助阳消癥汤等方药;补充肾阳的同时不能忽略补阴,乃阴阳互济之理,其次结合健脾,相互为用,以增强温补肾阳的作用。夏桂成认为,心在生殖生理活动中的意义关键是“主神明”的功能,而神明活动是在心肾相交、阴阳既济中得以实现的。肾藏精,心主神,心神依赖肾精的充养,肾精在心神调摄下藏泻。 《傅青主女科》中说“胞脉者上属于心,下通于肾”,进一步指出子宫是心肾交合的场所,子宫的功能活动与心肾关系密不可分。在这一理论指导下提出舒肝宁神法,神宁则阴阳调和,肾阳充则血行通畅,从而有效控制瘀血的产生发展,对水湿津液的运化也有重要作用。所用内异止痛汤,方药为钩藤15g,续断、紫贝齿(先煎)、炒当归、赤芍、五灵脂、延胡索各10g,肉桂(后下)3g,全蝎末、蜈蚣末各1.5g(冲服),木香6g。方中钩藤、紫贝齿宁心安神,当归、五灵脂、延胡索等活血化瘀,肉桂温肾补阳。经期配合蜕膜散活血化瘀,兼温阳止痛,方药为肉桂5g,五灵脂、三棱、莪术、白芥子、续断、杜仲各10g,延胡索15g,牡丹皮10g,益母草30g。

 

 

4.秦月好经验

 

 

秦月好认为痰湿阻滞型子宫内膜异位症多因经期雨淋,月经骤停,寒湿与经血搏结,瘀血阻滞胞宫冲任而发病,患者大多体肥,嗜睡痰多,乃痰湿之疾,舌淡紫,脉涩为痰瘀相兼之候。提出病症的机理,关键在痰瘀阻滞胞宫、冲任、经脉而逆乱致病。治疗时应标本兼治,采用周期疗法,以活血化瘀、理气止痛治标,祛痰利湿、化痰通络、健脾利湿、行气散结、活血通络、引血归经治本。配用适量孕激素诱发月经来潮,便于恢复胞宫藏泻功能,实施调周方案,从而使病得全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