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地图API自定义地图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生理知识分享

子宫内膜异位症医疗研究-福建人类精子库

2023-04-08 10:03:35 点击数:
【诊疗述评】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难治性疾病,临床以痛经、不孕、盆腔痛、盆腔结节或包块为特征。近年来,因流产术、剖宫产术等的增多,该病的发病率有增高之势。该病发病部位广泛,常见部位为卵巢,约占80%。一般通过症状、妇科检查、B超和相关实验室检查即可确诊。特殊病例或不明原因不孕者,可进行腹腔镜检查。腹腔镜检查在该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采取何种方案(手术或药物)进行治疗,要综合分析患者病情程度、有无生育要求、患者年龄等各种因素后选择。但手术治疗或西药治疗后容易复发,据统计5年复发率在40%以上。

 

 

近年来,中医药治疗该病显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具有缓解症状(如痛经)、保护卵巢功能、降低复发率等优势。中医治疗总的原则为“活血通络”,常用活血类药物,有当归、炒桃仁、赤芍、红花、川牛膝、丹参、蒲黄、五灵脂、川芎、三七、益母草、血竭、制乳香、制没药、三棱、莪术等;虫类通络药物,有穿山甲、水蛭、土鳖虫、蜈蚣、鳖甲等;调气类药物,有延胡索、香附、柴胡、川楝子等。由于该病疗程较长,需要长时间用药,所以治疗始终要注意保护正气和顾护胃气。可以采用专药专方,也可辨证论治,内外结合,或联合针灸。

 

【预防调护】

 

1.注意经期卫生,禁止经期性生活。

 

 

2.防止经血倒流。对宫颈闭锁或狭窄、阴道横隔等,要及时治疗。在月经前期或月经期间,尽可能避免不必要的盆腔检查或手术等。

 

 

3.做好避孕措施,避免人工流产。

 

【古代文献精选】

 

《证治准绳》:“血瘀之聚,腰痛不可俯仰,小腹里急苦痛,背膂疼,深达腰腹,此病令人无子。”

 

 

《景岳全书·妇人规》:“经行腹痛,病有虚实。实者或因寒滞,或因血滞,或因气滞,或因热滞;虚者有因血虚,有因气虚。然实痛者多痛于未行之前,经通而痛自减;虚痛者于既行之后,血去而痛未止,或血去而痛益甚。大都可按可柔者为虚,拒按拒揉者为实。有滞无滞,于此可察。但实中有虚,虚中亦有实,此当以形气秉质兼而辨之。”

 

【现代研究进展】

 

1.发病机制研究

 

 

针对该病的发生机制,学者们从激素代谢、黏附侵袭、血管生成、免疫系统异常、组织细胞到蛋白、基因等分子水平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1)干细胞学说:

 

 

Chan等2004年最先通过对子宫内膜上皮和基质细胞克隆形成能力的鉴定证实了子宫内膜干细胞存在,并于2006年利用标记剩余技术成功分离和鉴定内膜干细胞,认为子宫内膜干细胞可能位于基底层。之后,有学者又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

 

 

(2)血管形成与子宫内膜异位症(EMT):

 

 

研究证实,血管形成是EMT的重要致病因素,异位内膜本身及其周围组织建立和维持新的血液供应是EMT发生的前提,也是其病情进展之关键。Fainaru等采用鼠自体子宫内膜建立EMT动物模型,发现异位病灶内有大量的树突细胞浸润,而体外实验证实非成熟的树突细胞可以刺激内皮细胞迁移,因此认为EMT病灶内的树突细胞诱导内皮细胞延伸与血管增生,从而促进病灶的生长。

 

 

(3)在位内膜决定论:

 

 

EMT的现代定义是,内膜细胞在异位生长、发育、出血并引起症状,必须通过腹水、腹腔细胞和腹膜细胞外基质3道防线,完成黏附、侵袭、血管形成“三步曲”,即“3A”发病模式。郎景和认为,在位内膜的根本差异是其能否在子宫腔以外的部位黏附、侵袭、生长,从而发展为EMT的决定因素。研究发现,EMT患者的在位内膜在许多方面存在与非EMT患者子宫内膜不同的特质。

 

 

(4)内分泌与EMT:

 

 

研究发现,EMT是一种激素依赖性疾病,Abbas等通过定量分析直接从EMT患者获得的子宫内膜及体外培养的子宫内膜细胞均发现,雌激素可以明显上调子宫内膜基质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并且增加储存VEGF的基质细胞的数量,促进EMT的发生和发展。异位种植的子宫内膜有芳香化酶mRNA和细胞色素P450蛋白的表达,提示子宫内膜可产生雌激素。

 

 

(5)免疫学因素:

 

 

大量免疫方面的研究表明,EMT患者通常伴有局部及全身细胞或体液免疫细胞数量或功能异常、自身抗体产生、细胞因子含量或活性的改变等。最新研究发现,EMT在位内膜及异位内膜T-bet(T-box expressed in T cells)表达明显下调,而GATA-3表达明显增加,说明两者作为细胞因子调节基因在免疫反应及EMT的发生中扮演重要角色。

 

 

2.临床治疗研究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雌激素依赖疾病,药物治疗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创造体内的低雌激素环境,用于控制症状,如痛经等。目前,常用方法有假孕疗法、假绝经疗法、免疫调节治疗、雄激素疗法、药物性卵巢切除疗法等。此外,还有手术治疗、介入治疗以及手术与药物联合治疗、中医药疗法等,每种疗法均有其优势和不足之处。